8月13日,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近期出台的“双贴息”政策,即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。
其中,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此前多地曾有实践,此次是中央层面首次出台这项政策。除了如何享受、有何要求外,新政落地后,个人消费贷利率是否会再次来到3%以下、借款人到底能省多少利息等成为焦点。
按照每一笔真实消费进行贴息
这是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,一句话来说,就是“居民贷款消费,国家帮忙还一部分利息。”
政策执行期限从今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,为期一年,其间使用个人消费贷进行消费可以享受1个百分点的贴息。政策到期后,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期限、扩大支持范围。
政策规定,对单笔消费5万元以下的,无论购买何种商品或服务,均可按照实际消费金额享受贴息;对单笔消费5万元以上,用于家用汽车、养老生育、教育培训、文化旅游、家居家装、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消费可以享受贴息,但以5万元额度为上限来计算。比如,小A从银行借款10万元消费贷全部用来买车,其中只有5万元部分可以享受1个百分点的贴息。
政策同时规定,多笔消费可以叠加享受贴息。小A在政策执行期的一年里,使用消费贷进行过多笔消费,每一笔都可以享受贴息,但在同一家贷款机构累计享受贴息不能超过3000元。
需要注意的是,享受消费贷贴息有一个重要前提,即“要有真实的消费行为”,也就是说,个人从银行申请到的消费贷,只有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才能享受贴息政策,打破了以往对整笔贷款贴息的惯例,精准支持其中用于消费的部分。
“如果借款人使用个人消费贷款用于一些非消费领域,或是其他违规套利行为,这不属于政策的支持范围,将无法取得贴息资金。”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表示。
能省大约三分之一利息
政策规定,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。记者查询发现,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利率整体在3%以上,贴息1个百分点,意味着个人能省下约三分之一的利息。
假设,小B使用个人消费贷款,在政策执行期内花了20万元用于装修、买家具家电等消费,假设该笔消费贷款年利率为3%,在没有贴息的情况下,他全年需要支付贷款利息6000元。新政出台后,小B能够享受1个百分点的贴息,最高可节省利息支出2000元。
记者注意到,早在今年3月,金融监管总局曾印发《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》,提出对个人消费贷“提额延时”,随后多家银行响应,个人消费贷利率一度跌至2.5%以下。为避免出现价格战“内卷”,今年4月,监管机构叫停利率在3%以下的个人消费贷。
此次贴息政策一出,消费贷利率是否可能再次降到3%以下?“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,但要看具体如何执行。”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门人士告诉记者。
该名银行工作人员表示,此次出台的政策是针对每一笔真实消费进行贴息,并非对整笔贷款贴息,因此,单笔消费贴息后可能拉低整笔贷款的利率,但未必会降到3%以下。
另有其他银行信贷部门人士也向记者表示,这次贴息可能主要惠及规模庞大的中间客群,或者拉低平均利率而非普降。银行方面也需要平衡成本与风险,如果利率过低,会影响盈利,还可能出现信用风险。
前述多位银行人士均表示,作为一项新政策,银行给出具体的贴息办法还需要一段时间,能降多少要看最终如何执行。
确定23家贷款经办机构实施新政
在具体操作上,借款人按照一般贷款流程进行申请,只需要增加一项操作,即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,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者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。这样安排是为了让银行等贷款经办机构能够识别到每一笔具体消费,从而进行贴息。
在定期收取贷款利息的时候,银行等贷款经办机构会直接扣减贴息资金,不需要借款人进行额外操作。借款人可通过短信、手机APP等了解贴息的具体情况。
此外,针对已经签订的贷款,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来取得借款人的相关授权,借款人也能享受到贴息政策。
此次出台的贴息政策确定了23家贷款经办机构,包括工、农、中、建、交、邮储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;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,分别是中信、光大、华夏、民生、招商、兴业、广发、平安、浦发、恒丰、浙商、渤海;以及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,分别是前海微众、蚂蚁消费、招联消费、兴业消费和中银消费。
“今天早上我还接到一些不在这个政策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的询问,我当时跟他们做了解释,这项政策这次主要选择的是全国范围经营的、客户规模较大的一些金融机构。”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说。
廖岷表示,经办机构是政策实施的一线,与借款人距离最近,因此,经办机构必须要健全信息系统,对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做到精准识别,确保贴息资金能够真正用于支持消费。同时,贷款经办机构对借款人授信时,要基于借款人的真实需求和信用状况,不得借贴息政策诱导消费者进行借贷。
在贴息资金监管方面,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、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表示,此次政策的执行情况将被纳入日常监管,适时对贷款经办机构贴息资金的申请、拨付、清算等情况开展核查配资交流,防范贴息资金套取挪用风险。
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